1953年火紅的5月,有一個響亮的名字在羊城誕生,她就是順應國民經濟計劃管理的需要而組建的“廣州市國營商業倉儲公司”。
我們建司的元老,有延安時期的老紅軍,有南征北戰的八路軍、新四軍,也有抗美援朝“最可愛的人”——志愿軍的復員退伍或轉業軍人,他們剛剛拂去身上的硝煙征塵,就踏上了新中國和平年代經濟建設,加入“廣州倉儲”這支新隊伍。通過接收了9500平方米民房倉庫和地皮,為公司的創業起步立下了汗馬功勞。
新中國的經濟建設,在每一個領域都顯得困難重重。而當時被稱之為“莫洛托夫”的儲運人,他們為建新倉庫,到處撿磚瓦拾鋼材,自己動手建倉庫和鐵路;他們為了節約更多的倉容,搭膊布隨身帶,在倉庫翻堆轉垛,到車站碼頭裝車裝船。在同行業中,首創推出的24小時收發貨”服務,為國民經濟的發展、為商品流通領域發揮了不可估量的作用,更體現了默默奉獻的精神,在社會上建立了高度的信譽……。
廣州倉儲,顧名思義,就是以單一的倉庫儲存職能為主業。1957年,公司更名為廣州市商業儲運公司,功能上起了改變,儲存和運輸雙劍合璧,于是有了5輛屬于自己的解放牌貨運汽車,開展市內直線運輸。
作為國有儲運企業,這20年期間,秉持艱苦奮斗精神,遵循著“不賠不賺、略有盈余”的方針,承擔著國家物資蓄水池的重任,對國營商業部門有關國計民生的重要物資實行統一管理、統一調運、統一安排儲存,調劑市場余缺,發揮著計劃經濟時代商品流通的橋梁和紐帶作用。
廣州儲運1958年營業額為233萬元,1978年為551萬元,20年增加1倍多一點;1958年利潤是29萬元,1978年近36萬元,年平均增長1.2%。這些當年的經營數據表明,在20年里,廣州儲運不折不扣地貫徹執行了計劃經濟年代的政策,充分發揮集中辦倉儲的優越性,為專業站司節約商品流轉費,將社會物流成本降到了最低,奉獻了自己保障了國民經濟的增長。儲運公司就這樣從無到有,從小到大逐步成長。